现在家庭孩子一般生的少,不管男孩女孩,都是家里的宝贝,也是现在这几年,妈宝男或妈宝女成为网络流行语,指的是那些听妈妈的话,总认为妈妈是对的,以妈妈为中心的孩子,也指那些被妈妈宠坏了的孩子。
其实,这是孩子和妈妈依赖共生导致的结果。
而和这种依赖共生相对应的,还有一种情况,即依赖无能。
一端是依赖共生,另一端是依赖无能,都是不健康的行为,只是后者不容易被人察觉,因为他们多以强大、好胜心强示人,但如果走进他们的内心,就会发现其内伤。
《走进原生家庭,找回爱与亲密的力量》一书就详细介绍了为什么有些人总是渴望亲密关系,又不断疏离,其原因和原生家庭有着密切联系,以及怎样找回爱和亲密的力量。其中,无法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人就是“依赖无能”的人。
今天的文章,我们就从“依赖无能”这个角度来说说,如何通过走进原生家庭来疗愈内心创伤,重新拥抱爱与亲密。
01
成人的依赖无能,
主因是童年发展需要未被满足
回想自己身边的朋友,看看有没有这样的人:特别独立,争强好胜,但朋友不多,和他人关系不亲近,如果我们走进他们,他们会表现出不安。
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人,我和一个女生认识有7、8年了,但我和她的关系并不亲密,换句话说,我走不进她的内心,她的防御意识特别强,不愿相信他人,也不想麻烦别人。比如,她租房搬家,总是一个人弄,我问她为什么不和我说,她说怕我没有时间,也觉得麻烦我。
其实,从这点就可以看出,她没有把我当朋友,或许是她不想和我交朋友,但在我看来,她是不会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,因为她和其他人也一样,总有些距离感。
当然,我们不是和谁都要敞开心扉,但那种相对亲近、可以帮助自己的人都没有,或许就是人际关系中的问题。
她给我的感觉是很能干,但又觉得很可怜。因为我觉得过于要强的人,内心是缺少温暖和爱的人。
换句话说,那些争强好胜的人,多数是没有被人好好宠爱过的人。
她和我说过,自己从小就很独立,习惯了,所以不愿麻烦别人。她从小在奶奶家长大,上学后才回到父母身边,父母也很忙,很少关心她,和父母关系也不亲近。
可见,她的依赖无能,和小时候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。
《走进原生家庭,找回爱与亲密的力量》一书中指出,成人依赖无能行为的原因,有三方面:一是在生命的第1年里没有和父母建立起充分的联结;二是父母不能帮助他们在生命的第2年和第3年里完成情感上的分离;三是因为某种微妙的虐待或忽视,他们遭受了发展性创伤。
我说的这个女生,她就是在童年时的发展需要没有得到满足,于是自己在扮演着成人。这也是为什么说被迫长大的孩子,内心都是有创伤的原因。
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,不能拔苗助长。
02
发展性创伤的性质和时机,
常常决定一个人的生活状态
《走进原生家庭,找回爱与亲密的力量》一书中强调,发展性创伤的性质和时机变得至关重要,因为它们常常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是如何开展的,这些创伤的动态特征,伴随着情感、记忆以及对它们的感知,形成了一种不安的关系和逃离亲密的模式。
根据心理学家玛格丽特•马勒的理论来说,三岁前孩子的心理发展分为三个阶段:
第一个阶段为正常自闭期,婴儿从出生后1个月内;
第二个阶段为正常共生期,1个月到6个月左右,这时的抚育者要无条件满足孩子的吃喝拉撒睡玩的需要;
第三个阶段为分离和个体化期,6个月到36个月左右,这时的分离指身体上的独立;个性化指心理上的独立。在这个阶段中,孩子的能力越来越强,最终能基本独立完成吃喝拉撒睡玩,同时与妈妈分离。这一时期非常重要,在良好养育下,孩子到了3岁,个性化自我就会形成,同时,与孩子保持基本稳定并且有提供良好养育的妈妈,内化到孩子的内心,让孩子心中住下一个爱的人,而这就是信任的开始。
但很多人在后两个阶段出现问题,要么是父母等抚育者没有及时满足孩子的需求,要么是没能帮助孩子建立信任。
就像我说的那个女生,她之所以那么独立,争强好胜,好像万事不求人,其实就是因为她不敢信任他人,因为她被寄养的经历给她带来创伤,她觉得自己的父母都不可信,其他人也值得信任。另外,父母经常忽视她,给她带来的感受是“自己不够好,自己不值得爱”,于是她什么事都要做好,以证明自己值得被爱,但她“拒人于千里之外”感觉,很难有人愿意和她亲切,也很难被人爱。
可见,童年经历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的,但并非无法超越。
03
重新拥抱爱和亲密,
从学会自我养育开始
其实,所有的人都不会在成人之前就已经满足了自己的发展需要,因为没有完美的父母,他们自身也有未被满足的发展需要,自然会影响到为人父母时的行为,会不知不觉的把错误的信息传递给孩子。
这也是我们讨论原生家庭,并非指责父母的原因所在,因为他们也不知道自己的教育方式是错误的,换句话说,他们也是受害者。
那么,我们该怎么办呢?学会自我养育。
首先,认识到自己的依赖无能。
很多表面上争强好胜的人,内心是匮乏的,但他们麻木了,很少意识到自己对爱和亲密关系的渴望。
就像我认识的那个女生,她一直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工作上,觉得工作好,就是自己价值的体现,但她要意识到,自己和他人关系建立的障碍,这样才能真正弥补自己内心缺失的爱。
当然,工作可以是自己价值的体现,但不该是全部,因为人必须活在人际关系中。
从这个角度来看,她只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,才能走出“依赖无能”的状态。
更多时候,意识到问题,就是解决问题的开始。
其次,审视自己原生家庭的经历,找到症结所在。
依赖无能者的核心理念之一,就是自己做的还不够好,这是在原生家庭形成的坚固理念。
因为父母对自己的爱是有条件的,表现好、成绩优异时,需求才会被满足,于是他们习惯用外在的评价标准来要求自己,久而久之,忘记了自己的真实需求。
就像我认识那个女生,她争强好胜的背后,就是要得到他人的认可,但她内心的真实需求,比如放松、示弱、休息等需求被压抑了,这样的她活得很辛苦。如果她认识到自己是在为别人活时,就会慢慢转变自己的生活态度,看到自己内心真实的需求。
当然,这里并不是要我们绝对放弃上进心,变成颓废不堪的人,而是想说敢于示弱的人,才是真正强大的人。
再次,通过情绪宣泄和沟通方式的转变,拥抱自己的内心,做自己的养育者。
许多具有依赖无能问题的人,长大后会与自己内在的孩子断绝关系,这其实是在防御、屏蔽自己真实的需求,想要疗愈自己,学会自我养育,即做自己的父母。
比如,告诉自己有权体验所有的感受,包括以前被父母否定的诸如哭鼻子、软弱等羞耻的感受;自己有权对自己想要的东西提出要求;自己有权在想玩的时候玩,可以决定在什么时候、什么地方、和谁一起玩等等,而这就是发泄和转变沟通方式。
成人的我们,要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了,很多事情自己可以做主,并相信自己有能力可以应对,不用过于在意他人的目光和评价,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,这样才能活出真实的自己,进而重新获得爱和亲密。
总之,我们要永远记住,自己不仅有权利,也有义务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,因为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在生活中表达自己的需求,以感受到自己被关注、被尊重和被宠爱,更重要的是,当我们开始“低头示弱”时,他人才会愿意走近我们,与我们建立亲密关系,那才是真正的爱。
声明: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,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,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,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,联系方式请点击【侵权与稿费】。
求助问答
最新测试
877 测试
立即测试
5245 测试
立即测试
796 测试
立即测试
705 测试
立即测试
423 测试
立即测试